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政策支持是薄膜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推手
时间:2016-07-21 来源: 浏览数:1705

  ——专访北京桑林蓝天公司总经理王晓义

  近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在北京举行薄膜产业发展圆桌论坛会议,北京桑林蓝天公司王晓义先生发表了题为《高端薄膜发电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的报告,引用了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对薄膜技术发展的产业和金融政策具体支持措施,引起了产业界、学术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带着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我们走访了王晓义先生,请他解读。

王晓义先生

  问:您在薄膜产业,特别是铜铟镓硒(CIGS)电池技术产业化发展,提出了许多创造性见解,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请给予梳理解读。

  答: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年初就向各省市发改委公布了国家重点专项基金支持方向目录,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铜铟镓硒、碲化镉、砷化镓和钒电池产业化应用被列入高端装备专用有色金属材料改造提升支持方向。

  这是国家首次明确以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对薄膜产业进行实质性引导扶持,体现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志,这对薄膜产业技术提升和进步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问:列入国家专项基金目录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答:薄膜产业能进入目录,表明其是属于产业政策支持并给予金融贷款支撑。这次专项基金的特点是以软贷款方式即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项目公司,是项目公司出资方之一。目的是以补充项目公司建设项目资本金不足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公司充实资本金后,即可向有关政策性银行申请中长期项目硬贷款。这种软硬结合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政策支持方式。

  问:为什么薄膜电池产业能被列为国家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目录?

  答:我国在“863”计划期间就向南开大学投入科研经费,南开大学孙云教授等前辈从材料、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再从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角度,科学地论证了薄膜铜铟镓硒技术前途的优势,奠定了其科学理论基础。在进入新常态下,光伏技术薄膜化、产业规模化、应用能源化、成本平民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这个背景下,薄膜产业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来安排资金发展,足以说明其重视程度。

  谈到中国特色金融支持,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在举国体制下,聚集资金和技术人才优势,在太阳能高新技术必争领域,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战略性技术和产品,部署和安排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也是必然选择。

  美国政府对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碲化镉)以美国能源部政府担保30亿美元贷款,支持薄膜碲化镉电池产业发展,产能规模都达到G瓦级别,技术装备制造和应用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Solar Frontier公司近年来在铜铟镓硒薄膜电池产业化也进入高速发展期,产品及应用迅速扩张,该公司也得益于日本开发银行低利率的支持,其产能也达到规模化生产阶段。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本国政府支持。

  相比之下,我国薄膜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我们处于转换动力阶段,采取“弯道超车”方式,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在太阳能创新技术领域,保持与欧美日同步发展的格局。

  问:薄膜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化应用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它分为两个部分,薄膜电池组件制造和薄膜电池应用。制造部分是指能够生产出高转换率、高良率、高产能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应用部分是指发电装备集成创新,具有高发电量,发电上网友好,高收益高智能化的薄膜发电系统装备。

  目前,薄膜铜铟镓硒电池组件制造在国内还没有突破,产业化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但在薄膜铜铟镓硒电池发电装备系统已在云南石林和山东邹城已有兆瓦级规模电站运行,装备技术与欧美日同行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只是规模上的差距。

  问:如何将薄膜产业化项目与有关金融机构对接?

  答:国家发改委把薄膜产业化项目纳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类,2016年将安排四次资金计划,每季度安排一次。各地发改委根据计划通知,由项目单位向各级发改委逐级申报。只有进入发改委国家项目库,金融机构才可以对接支持。负责技术产业类的金融机构是国家开发银行,由他们和项目单位协商后安排资金投资计划。

  问:国家重大建设基金支持政策对项目单位申报的所有制形式是否有所限制?

  答:出台的支持政策,是在增加国家硬实力,同时也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无论是央企、国企和民企,只要是企业能引领技术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能迈进创新型国家强国行列,都应一视同仁共享支持政策红利。

  问:在薄膜产业发展中,我们面对的难题是什么?

  答:薄膜发电在我国是婴儿幼稚产业,才呱呱坠地,除了金融支持力度等问题,主要问题之一是要面对相关的行政审批体制制约。比如说,项目公司承担重大科技工程项目,要申报一个100MW级别高端薄膜发电装备创新示范工程。第一个难题就是项目立项批复。基层政府主管部门以光伏发电规模年度计划指标受限制表现出为难状况,无能为力让项目落地,更不要说涉及农业、土地、林业等部门的用地性质的改变手续等。

  美国薄膜发电产业和我国几乎同时起步,但在近五年获得跨越式发展,建设和完成了从兆瓦级别、十兆瓦级、百兆瓦级甚至到吉瓦级别集中式地面电站发电技术项目。美国政府对企业建设光伏电站没有规模指标限制,只要和电网公司签订入网协议(PPA)即可。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弱化光伏发电规模指标职能管理,强化政府主管部门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技术领域,针对一系列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解决完善方案。比方说这类重点示范项目不受发电规模指标限制等,用五到十年时间,为提升我国能源装备技术水平,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使我国跨入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强国行列。

  问:谢谢王总对薄膜产业政策的解读。

  答:让我们共同期待薄膜产业开花结果的时代到来。